定义:保证单条滴灌管上滴头流量偏差率在10%以内时,滴灌带允许铺设的极限长度(这个是耐特菲姆参考标准)。
在平地状态下,以16毫米管径,0.18毫米壁厚,滴头间距30厘米,1.1升/小时流量的滴灌管为例,在滴灌管入口压力为1公斤的情况下,其最大铺设长度为136米,而其他参数一致时,0.8升/小时流量的滴灌管最大铺设长度则达到172米。在同样条件下,滴头流量越小,最大铺设长度越长。
灌溉效果
传统的灌溉理念就是要大水大肥,生怕作物吃不饱,哪怕是用滴灌也是如此,这种理念再加上大流量的滴灌带,导致我们经常在地里看到的是地表都已湿润连片,甚至形成水洼,挖开之后可以看到水分也已经下渗到离作物根部很远的区域。这种情况下,地表的以及下渗到深处的水(肥、药)都不能被作物根部吸收,都被浪费了。这一部分可以借助小流量滴灌技术以及科学的“小水勤浇”的滴灌方式得到显著改善。
滴灌方式下水分会在土壤中形成“湿润球”,也就是说水分既会向下方扩散,也会横向扩散,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,跟大流量滴头相比,小流量滴头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,水分横向的扩散性更好,而向下的渗透深度会更少一些,也就是说水分会在横向范围内形成更好的连续分布,减少了下渗造成的浪费,这就意味着水、肥、药的利用率都会得到提升,相应的使用量自然就可以得到降低。另外,滴灌系统通常是由水泵提供压力,而水泵是通过电力驱动的,总的用水量下降了,耗电量也会同比例下降。
说到小流量,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:出水量小了,能满足植物需求吗?其实小流量灌溉是长时间持续输出水分,保持土壤始终湿润,但减缓了水分下渗,因此养分随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流的淋失也就减少了。所以低流量不仅能满足作物需求,还能提高水分养分利用率。
适宜的灌溉量,灌溉越慢,对土壤中气体的排挤作用越小,容易形成水-气平衡的状态,创造更利于作物根系的环境。
对于浅根系的作物,比如玉米,适合选择小流量滴头,完全覆盖根系区域,水肥又不会向深层淋失。
小流量滴灌技术的核心在管的滴头,进口耐特菲姆滴头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湍流技术,这项技术能让整条滴灌管达到95%以上的灌溉均匀度,每一个滴头无论远近都几乎匀速出水,还能让水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土壤的浅层。玉米属于浅根系作物,根系最长不会超过40厘米,所以技术人员通过调节,让水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40厘米以上,这样它的水肥吸收利用率会更好。“与传统滴灌相比,它可以节水30%~50%,每年大概节肥30%,每年增产15%左右。